查看原文
其他

生育焦虑背后,家长的“小舍得”和“大牺牲”

尧尧乐 上官文露读书会 2022-08-08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文:尧尧乐| 主播:孙宏博



  / Part 01 

三孩政策,真的能催生吗?


 5月31号,国家正式宣布全面放开“三孩”政策。



政策一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人口老龄化板上钉钉,不生孩子怎么办?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在这十年内,见证了生育政策的大变迁。从全面计划生育时代到二孩,我们用了三十年;从二孩跃进到三孩,我们只用了五年。


时间上显而易见的缩短,更显得让人唏嘘。曾经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尚且历历在目,交罚款、强行上环、违规辞退......在我的少年时代,经常会有为生二胎的妇女孕期东躲西藏,异地生子,甚至将生下来的孩子上户口到别家,只为逃避惩处。


而到了今日,配套的扶持政策出了,也挽回不了日渐低迷的生育率。就在“三孩”政策公布后,人民日报便发布了话题文章,解读为何“全面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仍有下降”?


两个主要的原因,一,生育妇女规模减少,婚育年龄推迟。二,群众生育意愿降低,相当比例的家庭想生不敢生。前者看看国内略有失衡的男女比例就可知,加上近年来女性自主意识觉醒,回归家庭意愿弱化,毕竟事业和家庭两难全的难题很大一部分是女人在承担,倒不如选择不生;后者则是显而易见的大白话——生孩子它不划算啊!



这两天网上关于三孩的段子齐飞,最精彩的莫过于这么一句:“生三个孩子养四个老人没有五险每周六天工作报七个课外班交八千学费带九个孙子十分牛逼”。



细看一下“三孩”配套的政策支持: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支持政策;

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不说别的,光是请三次产假这点上,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就已经困难重重,如何让一个资本的公司为你的生育权利买单?而教育和住房这两座大山,更是验证了养娃如同碎钞机,一台就足够让普通人脑瓜子疼,更何况是三台同时运转?但客观来说,住房还算得上是刚需,甭管有没有孩子,普通人这房子总归是要买的;有了孩子吧,房子小点居者有其屋也不是不行。


唯独是这个教育,对于那些有生育欲望的家长而言才是慎之又慎的。毕竟一个孩子生下来才只是开始,养育的过程才是难以言喻的辛酸,在不断的投入养育成本、教育成本、时间成本之后,两个问题始终值得家长们深思——我们想要教育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


  / Part 02 

全员内卷,教育也难逃一劫


上个月有个视频引发过一小波热议,是一个北大附中的女孩,晒出自己一天“凡尔赛”的学生生活。女生八点到校,从国文到击剑,从生物实验到话剧排练,天还没有黑就放学,可以说是将素质教育、快乐学习贯彻到底。



网友很多认为这个女孩可能是出国预备军,但更多的人还是表达了自己的艳羡之情,毕竟谁的高中生活没有比照过衡水中学的地狱拉练呢?而不少北京网友跳出来表示,他们的学生生活并非如此,他们也是很辛苦的。一位网友反击发了这样一段话:



世界的参差,在这一刻显现。


“内卷”这个词,入选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可谓是实至名归,从学业到生活,从就业到婚配,内卷所隐含的恶性“竞争”,让很多人的吃相都好看不到哪去。


之前电视剧《小舍得》热播的时候我没关注,前两天翻出来补,正好应景了这个“三孩”政策,一个孩子都能把一家两个大人四个老人折腾的要死要活的,更何况是三个呢?这个剧讲的是小升初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更是在讲教育内卷,其中佟大为饰演的父亲有这样一句台词,把何为内卷讲的明明白白:“一个剧场,大家原本都是坐着看演出的,突然有个观众站起来了,大家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陆续站起来。最后剧场内所有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事实上,只要这个社会开始卷起来,就像是一台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吞噬机械,人人皆自危,你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这样一个向内卷动的时代浪潮吗?


前几日,我与一朋友吃饭,作为某大厂的HR,他最近正负责招聘实习生,从国内985到国外顶级藤校,从本科到研究生,投简历者数不胜数,而且面试时还未等他说什么,就都自觉表示已经做好加班的准备、完全接受996,有位在美国念书的应聘者甚至在视频里表示,如果实习offer发下来,可以立马买机票回国,令我朋友哭笑不得。


的确,没有人会觉得996是件福报,但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996开始愈发横行,倘若你不愿意被“卷”,那么多的是人打破头去争这一份工作,从而把你卷下去——你能996,我能007,你能007,我能降工资,看谁卷的过谁,看谁能拿到这份工作。


这就是当人类社会的资源无法满足所有需求时,人类竞争的本能。倒退十年,乃至二十年三十年,比父母有个更好的未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但到了现在,年轻人想要超过父母,开始变得困难,当下中产的焦虑,大多也来自于后代阶级下滑的可能——也就是说,生个孩子,可能未来过的还不如你,你不得多攒点钱多留点东西给ta兜着吗?三个孩子,你的辛苦程度就要乘三倍。



关于阶级是否固化的讨论,这几年大家争的面红耳赤,换个思路想,倘若阶级已经固化,那么今天的家长怎还会举全家之力去培养一个“牛娃”,去“鸡娃”呢?还是《小舍得》这个剧,里面除了两对中产家庭,编剧还特地设定了一个对照组,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夫妇,他们有一个智商极高的女儿,为了这个孩子的成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同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将孩子送进最昂贵的补习班,和那些中产家庭的小孩坐在同一张书桌之上。



教育自然而然有其功利性和竞争性,毕竟现代社会通过教育来培养和选拔人才,通过它的筛选功能来为社会岗位进行分工,大家愿意投资教育,将其变成一个赌场,赌资是家庭的投入、经营以及社会资源,恰巧说明教育仍旧是一个改变后代命运的有用方式。


只是这一条通往“光明未来”的路,正因畸形、病态的竞争而更为缩窄,变成了只有尖子才能走过的独木桥,压缩牺牲的是其他孩子的可能性。我们是因其违背了教育的本意而愤怒,不是吗?而未来,随着放开三胎,如果这些问题仍没有解决,只会有越来越多愤怒的家长。



  / Part 03 

公立教育之降格

小时候上课,总听到一句话,说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人才如何培养?公立教育与九年义务制成了坚实的地基。我们所说的教育平等,绝非是把不同的资质的孩子扔到一个赛道上竞争,而是因材施教,为孩子的成长找到最适合他们的那条路。


可如今的教育,很多都是“有筛选”而“无培养”。


此话怎讲?


此前看过一个北大教授刘云杉所做的访谈,一个寒门北大学子,在专业课优异且十分努力的情况下毕业,却并没有如愿进入他心仪的投行工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四年,他从来不知道怎样社交,如何拿到那些实习的机会。


这就是豆瓣里“小镇做题家”的悲哀。一方面他们通过寒窗苦读,拿到了通往顶级学府的通行证,这是应试的公平之处,另一方面,用刘云杉老师的话来说:“出了社会,这些同学的努力却遭到文化资本(指见识、趣味、辨别力和判断力等)的排斥,后者如同一扇玻璃天窗,看似透明敞亮,只有用身心去撞击,在失败的疼痛中才体会到排斥来的多么不露痕迹。”



这便是我们现今教育的局限性,尤其在公立教育正在不断降格的今天,学校强调减负,强调所谓的素质教育,却没有办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无法丰富孩子们的成长生活,落到实处的只会早点放学,布置更少的作业,弄的孩子和家长无所适从。与此同时,竞争却从不留情面,该考的试一样不落,成绩的好坏,仍旧决定着孩子的升学与未来去处。


回想我们当年读书,上个高中不是件难事,甚至你可以复读,中考再来一年,但在今天,教育部已出台政策,中考是百分之五十的录取率,这也就意味着,成不了前百分之五十,孩子的人生,在十几岁便被社会所定型。这对于每个家长而言都好似如临大敌,叫人如何不产生严重的育儿焦虑?



教学压力就这么自然从学校转嫁到校外辅导和家庭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家长群越来越重要,很多家长都开始抱怨“要老师有什么用,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学小学数学辅导孩子”。而应试教育之外的素质教育,同样也变成负担转嫁给了家长,如何给孩子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


或许你得像《小舍得》里的父母那般,源源不断地掏出真金白银,送孩子去参加夏令营,去带着孩子见世面,才能让他在未来更具竞争力。



还是再拿《小舍得》举例,里面有个情节是讲一个顶级初中的入学资格,除了成绩,还有许多综合素质的要求,跟申国外大学恨不得一个流程。而学校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课外辅导却可以。短短十几年,这些培训班已经把业务伸向了德智体美,保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孩子。


但你我皆知,这个“全面发展”,是要打引号的,毕竟钢琴也是为了考级,社会服务是为了能够在面试官面前侃侃而谈,竞争班干部是为了履历好看。孩子的一切都可以量化成为分数,成为“筛选”的标准,素质教育在国人的智慧下再次摸到应试的规律,那这个“全面发展”不过是内卷之下更高难度的门槛罢了。


而教育的风向标也在不断的改变方向,屡屡有传言,说学区房在未来会逐步取消,被称为高考捷径的艺考,近几年也在逐步提高文化成绩的录取,更多的教育政策,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而调整颁布。可能你的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不止赶上一波教育改革,就像我当年高考的时候尚且是各省自主命题,我的下一届便突然改成全国卷,不少学生难以适应,换来不尽人意的结果,有些孩子不甘心复读了,有些孩子出国了,有些孩子妥协了,大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家长们长达18年的教育使命结束了,但新的挑战又来了,孩子的工作婚姻,孩子的孩子的教育.......中国式家长永远撒不开手。


生孩子不难,教育孩子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而想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家庭之中必然得牺牲一个大人的生活,而这延伸出去,又是一篇长文可供探讨。



三孩的政策来了,但不想生的人永远不会想生。


【本期话题】:三孩政策来了,你如何看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作者简介

尧尧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能吃才能写。

上官文露读书会签约作家,曾发表多篇书评、影评。

作品:

独幕剧《变奏》

2018Lookout festival戏剧节作品《Bruce、Brenda、David》



本文主播简介

孙宏博

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入室弟子,播音主持专业副教授,播讲作品《楚汉争雄》《多血的梅花》《傲慢与偏见》《局外人》等在酷我音乐、酷我畅听独家播出。



音频制作:上官文露声音工作室—昊泽 


了解更多详情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聆听上官文露解读更多精彩名著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以直接跳转哦~)


[ 往期精彩回顾 ]

(点击图片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阅读是我们离美最近的时刻


本期插图

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授权请后台输入「转载」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分享到朋友圈+点亮「在看」

偷偷告诉你 设置星标  获得福利的机会更大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